公司动态
10月8日,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M·亚吉,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骨架领域的贡献”。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是一种由金属离子或簇与有机配体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一类具有周期性网络结构的晶态多孔材料。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MOF是一类由“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连接形成的高度有序、三维多孔结构材料。这种结构既具有金属的稳定性,又拥有有机化合物的可设计性,让材料的孔径、比表面积、功能基团等几乎可以“按需定制”。
MOF材料之所以引起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源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MOF拥有极高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7800 m2/g,远超活性炭、沸石等传统多孔材料。这意味着几克MOF材料就能覆盖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同时,MOF的孔径可调,科学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配体和金属离子,精确控制孔穴的大小、形状和功能。
这种被诺奖委员会誉为“分子级精密建筑”的神奇材料,因其内部拥有无数规整的孔道和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高效吸附并储存特定分子(如氢气)。
当大家都在为这一基础科学的突破欢呼时,国内中科轩达团队,会心一笑。因为,将固态材料用于储氢的这一“天才设想”,我们早已投身其中,并成功将其推向产业化应用的前沿。
诺奖MOF:原理相通,照亮前路
MOF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设计至上”的理念——通过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的精确组合,在纳米尺度上“搭建”出结构可调、孔隙可变的“分子豪宅”,从而实现对氢气的高效容纳。
这与我们深耕的固态储氢技术,在底层逻辑上可谓异曲同工。如果说MOF是设计精巧、潜力无限的“未来豪宅”,那么中科轩达已经产业化的钛锰系、钛铁系、稀土系等固态储氢材料,就是经过严苛市场考验、安全可靠的 “氢气精装安全屋”。
二者的目标高度一致:摒弃传统高压气态、超低温液态储氢的高能耗与高风险,转而利用固体材料本身的微观结构,将氢分子温和、紧密地“锁”在材料内部,实现高密度、高安全性的稳定储运。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中科轩达的实干之路
诺奖,是对MOF在基础科学领域开创性贡献的最高肯定,它为我们描绘了储氢材料充满想象的未来图景。而将蓝图变为现实,则需要扎实的产业化推进。在这一领域,包头中科轩达已迈出坚实步伐:
材料体系成熟化:我们的钛锰系、钛铁系、稀土系储氢材料,已成功跨越实验室研发阶段,形成了性能稳定、成本可控的成熟产品体系,静待您的选择。
综合性能最优化:我们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在储氢容量、工作温度、循环寿命、动力学性能等关键指标上寻求最佳平衡点,为您量身打造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应用场景落地化:我们的固态储氢产品,正逐步应用于氢能交通、分布式储能、备用电源及工业用氢等领域,让安全、便捷的氢能体验触手可及。
202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氢能储存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也预示着固态储氢技术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中科轩达既是前沿技术的洞察者,更是产业化的实干家。我们钦佩MOF研究者们的智慧,也笃行于将这一伟大科学理念转化为驱动能源革命的现实力量。
关注中科轩达,与我们一同携手,用扎实的固态储氢技术,共创零碳未来!